【新华企业资讯6月28日】6月6日,时值芒种。
在这个且收麦香、且种希望的季节,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云南中烟")帮扶宣威市、会泽县的项目在医疗、教育、就业等领域开出"幸福之花"、结出"希望之果".
据了解,为补齐宣威市、会泽县脱贫摘帽短板,推动两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019-2020年,云南中烟分别向宣威市、会泽县捐赠2亿元、2.03亿元,重点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存在的突出问题。如今,554个易地搬迁配套帮扶项目均已落地见效。
"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医疗帮扶惠民心
走进龙场镇卫生院,环境宽敞整洁,科室设置精细,接诊井然有序。
"现在卫生院医疗条件好了,科室和服务也大幅提升了。"正在住院治疗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代乔芝一边按铃通知医生拔针一边说,"换做以前,我现在已经举着吊瓶跑去找医生了。"
图为新建成的龙场镇卫生院
龙场镇卫生院院长徐文云介绍,新建成的卫生院现有床位70张,在原来的基础上新增加了手术室、计免门诊、心脑血管救治站、慢性病管理中心等科室,同时配备医务人员41人,使得诊疗更安全、就诊更便利、沟通更有效、体验更舒适。
始建于1956年的宝山镇卫生院也是云南中烟的帮扶对象之一。宝山镇卫生院负责辖区内16个村(居)委会19536户75392人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由于设备陈旧老化、科室单一、床位不足等原因,医疗条件无法满足当地群众需求。
面对卫生院基础条件差、群众迫切的就医需求,2019年云南中烟出资帮扶宝山镇卫生院进行改扩建。
宝山镇卫生院院长尹德伟表示,通过云南中烟的帮扶援建,改扩建后的卫生院增设了手术室及眼科、口腔科,原来要到上级医院住院治疗的病,现在在卫生院就可以治疗,极大地方便了周边老百姓看病就医。
"得益于云南中烟的有效帮扶,‘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的医疗格局已经在宣威市得以实现,医疗条件的改善更改变了宣威农村群众的生活方式。"看着推拿诊疗室络绎不绝的就诊群众,宣威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徐平说道,"以前群众‘熬病’(舍不得花钱看病),现在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好了,中医理疗已经成为群众健康管理的重要方式。"
从宣威市乡村振兴局获悉,2019年,云南中烟累计投入帮扶资金3030.4万元,帮扶宣威市田坝镇、东山镇、龙场镇、文兴乡、复兴街道等8个贫困乡(镇、街道)扩建卫生院,覆盖人口近46万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近6万人。同时,为保证部分贫困村卫生室达到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要求,云南中烟投入820万元,帮扶新建贫困村卫生室41个。
撑起未来一片天——教育帮扶赢未来
走在会泽县以礼小学校园内,绿树成荫、花团锦簇,窗明几净的教学楼里书声琅琅,全新的现代化篮球场和足球场上不时传来师生们的欢声笑语,楼道里孩子们的泥塑、绘画、手工作品展示了孩子们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向往以及对祖国美好未来的憧憬与祝福。
图为会泽县以礼小学
为保障会泽新城8万余搬迁群众的子女就学问题,云南中烟斥资3920万元改扩建以礼小学,帮扶4880万元用于会泽县钟屏小学主体工程建设。目前,6300余名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点贫困群众子女在这两所学校里享受着优质的教育资源。
"云南中烟慷慨解囊支持学校的建设,展现出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使命和担当,让搬迁群众子女走出大山,走进条件优越的学习环境,享受到高质量教育资源,为孩子们托起了美好的未来。"据钟屏小学校长李应宗介绍,学校学生大多来自23个乡镇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子女,两年前的入校平均成绩仅40多分,现在已经提高到80分以上。
在优质的教学环境下,孩子们的生活习惯也发生了极大转变。
钟屏小学五年级学生包广凤说,"来到钟屏小学读书,学校及老师十分关心我,不仅教育我改掉了不讲究卫生、不团结同学的坏毛病,还教导我要热爱劳动,要体谅父母、孝敬长辈。现在,我回家能主动帮家里做家务,父母忙的时候,还能做好饭等着他们回家吃饭。"
以礼小学教师李云梅介绍,两年前孩子们刚转校过来的时候,很多孩子的行为习惯比较差。经过思想品德教育,如今,孩子们都是讲礼貌、讲卫生、爱劳动的小榜样。
"教育帮扶,惠及当代,利在千秋。"曾挂职会泽县钟屏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的云南中烟干部代龙鑫表示,未来,我们将直面教育帮扶中的问题和短板,把脱贫致富的活水浇到了基础教育的根上。
"家门口就业"——产业帮扶谋出路
"搬迁后我们吃什么?"
面对群众的"灵魂拷问",刚开始动员搬迁的时候,群众心慌,干部没底。
为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帮助群众稳定就业增收致富,云南中烟着重建设产业基地、扶贫车间,帮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
图为会泽县道成蔬菜产业基地
万亩蔬菜基地托起群众致富梦。2020年,云南中烟投入帮扶资金8300万元,助力会泽县打造万亩蔬菜产业基地。
道成扶贫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杜友成介绍,蔬菜产业基地可带动搬迁群众稳定获得务工收入、自主发展创收、资产托管收益"三笔收入",当地农户获得土地流转收入、农家肥销售收入"两笔收入",村集体获得"一笔收入".
当前,基地常年和季节性吸纳易地扶贫搬迁县城安置点搬迁群众5700余人务工,人均年固定收入在2.5万元左右,蔬菜产业已成为当地群众致富增收的支柱产业。
"项目+资金"帮扶模式,"输血"与"造血"并举。2019年,云南中烟投入1000万元,在复兴街道新建5000平方米扶贫车间,覆盖易地扶贫搬迁群众1.25万人。
原挂职宣威市扶贫办副主任的云南中烟干部夏勇表示,云南中烟创新"项目+资金"帮扶模式,将资金投入转化为街道固定资产,通过扶贫车间"筑巢",吸引产业项目入驻,让更多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拓宽增收致富渠道。
"家门口就业,有着一份不错的收入,还能照顾孩子,现在生活很满足。"梁忠磊言语间,洋溢着搬迁后的幸福美好。
2019年12月,先天残疾的梁忠磊带着先天聋哑的妻子和两个孩子从宣威市文兴乡白药村搬进宣威市易地扶贫搬迁城区安置点复兴佳园,在社区的帮助下,孩子就近上了学,夫妻俩也在云南中烟投建的复兴佳园扶贫车间上班。
"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定有我。"夏勇说,回看攻坚路,帮扶项目投用后为地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发挥了积极作用,坚定了我们接续做好乡村振兴工作的决心。(陈帆、唐俊)